祖孙三代帝王的生死权斗:从步步惊心,到静美时光
本公号前面发的《明朝那些坑儿》(点击可阅读)里提到:
明朝的第一个皇帝朱元璋去世后,由他的长孙、21岁的朱允炆继位,就是建文皇帝,明朝的第二个皇帝。
建文皇帝上任后不久,就开始办一件大事——削藩,就是把自己那些当藩王的叔叔们都削掉。
当削藩削到坐镇北京的朱元璋第四子、燕王朱棣头上的时候,朱棣就反了,发动“靖难之役”,抢侄子的皇位。
叔侄二人,展开了长达三年的血腥内战。
最终,叔叔朱棣功夫更高,攻破了南京,侄子建文皇帝不知所踪。
朱棣成为了明朝的第三个皇帝,被后世称为“永乐大帝”。
本文,写朱棣与他的儿子、孙子三代间的生死权斗。
1、祖孙三代
据说,当年朱棣曾为了要不要发动“靖难之役”跟建文皇帝夺天下而犹豫。毕竟,这事不是闹着玩的。成了当然好,败了就不知道要被灭多少族。
那晚,他做了个很吉祥的梦,梦中人说“传世之孙,永世其昌”。醒来后就有人报告,说他的长孙朱瞻基降生了。
朱棣马上跑去看孙子,见朱瞻基脸上一团英气,长得非常像自己。朱棣非常高兴,再想到刚刚做的梦,终于下了决心发动“靖难之役”。
不用讲,朱棣是太喜欢这个长孙了。他请了最杰出的文士帮朱瞻基学文,行军打仗时也把朱瞻基带在身边,从小锻炼这个孙子的勇气和军事才能。
朱瞻基的老爸,叫朱高炽,是朱棣的长子。
朱棣喜欢长孙朱瞻基,却很不喜欢长子朱高炽。
朱高炽的首要问题,是身形过胖,这影响了他的一生。
胖到什么程度呢?他总要两个内侍搀扶才能行动,即使这样也总是跌跌撞撞。对于以武力夺天下、一生嗜武的永乐大帝朱棣来讲,对这个长子实在是喜欢不起来。
朱棣更喜欢二儿子朱高煦和三儿子朱高燧,经常带把他们带在身边,行军征战,精心栽培。
长子朱高炽,只能接受另一种生活,另一种教育。在杨士奇、杨荣、杨溥等文化名流的指导下,朱高炽把精力都放到研究文化和儒学上。他在这些领域的专注和成绩,获得了大部分翰林学士的尊敬。他也与这些文士们建立了友谊,并从他们身上学到了行政治理经验。
2、太子之争
朱高炽与两个弟弟朱高煦、朱高燧间争夺未来继承权的斗争,早早就开始了。
1399年,“靖难之役”开始后,朱棣亲自带军出征,冲锋陷阵。往往,二儿子朱高煦便会跟在他身边。
朱高煦作战勇猛,在武将中很在威信,并多次在战斗中救老爸朱棣于危难之际。
朱棣曾欣慰地对二儿子说:“你大哥身体不好,你好好努力吧!”这是明显的暗示,甚至可以说是承诺。
自此,老二朱高煦更是激情高涨,立下大功无数。他的努力,是奔着将来的太子之位、皇帝之位去的。
老大朱高炽由于长得胖,不能随军作战,只好留守北京。期间,建文帝派李景隆率50万大军围攻北京,而朱高炽手里只有1万人。他没有恐慌,巧妙组织城防,沉着应战,最终以1万人挫败了50万人的进攻。
这一战,对历时三年的整个“靖难之役”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。想想吧,如果朱棣的北京大本营被攻破,后方失守,那战争双方的军心、民心可能会发生根本变化,朱棣的体系可能瞬间崩塌。朱高炽立下的功劳也是巨大的。
所以,战争结束,朱棣当上皇帝后不久,大学士解缙、黄淮等便极力要求立朱高炽为太子。
朱棣本意是想立自己喜欢的是二子朱高煦为太子。但长子朱高炽深受文臣爱戴,立有大功,又没有什么过错,在讲究“长幼有序”的传统社会里,朱棣也感到压力山大,左右为难……
那天,不知事前是否经过了策划,重臣解缙指着朱瞻基对朱棣说,“好圣孙”。朱棣才下定决心,立朱高炽为太子。因为只有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,长孙朱瞻基将来才能继承皇位。
他不喜欢这个长子,但喜欢这个朱瞻基这个长孙啊。
这叫,儿子决定老子。
3、步步惊心
老大朱高炽被立为了太子,老二朱高煦、老三朱高燧肯定不服气啊,就开始私下搞动作,玩黑的。
朱高煦先是收集材料、进谗言,使得立太子的第一功臣解缙被贬黜。几年后,解缙被锦衣卫埋入雪堆冻死。
后来,还是由于朱高煦进谗言,朱高炽也被直接训诫了,他的两个最亲密的文臣师友被秘密监禁……实在是太让人心惊胆战!
后来,老二朱高煦还想武力解决问题,私养了许多武士图谋不轨。关键时刻,杨士奇、徐皇后(徐达之女)说服了朱棣,削夺朱高煦的部分护卫,强令他到乐安当藩王,才没闹出大事来。
老三朱高燧更狠,在老爸朱棣得病期间,曾密谋做掉老爸,然后矫诏篡位。事泄,没能成功。朱高炽为三弟求情,朱棣才没有处理得太狠。
话说,老大朱高炽多次被老二、老三下套、设坑,他多次中套,掉进坑里。在这个过程中,朱瞻基就利用爷爷朱棣对自己的喜欢,以及自己的勇气和智慧,帮老爸解套,拉老爸出坑。
这叫,儿子给老子解套。
在残酷的权斗之后,朱高炽终于活了下来。
1424年,65岁的朱棣在北征返京途中去世。按说,这个时候,朱高炽可以顺利继位了吧?
事情还没那么简单。
为了避免朱高煦、朱高燧趁机作乱,英国公张辅、阁臣杨荣等重臣,决定秘不发丧,在回京路上一切如常;同时派杨荣等回京密报朱高炽,让朱高炽做好周密布置。
然后,终于,朱高炽才当上了明朝的第四任皇帝,即明仁宗。
他上位的路不容易,步步惊心。
4、暴毙之谜
从上位第一天起,朱高炽就处处以唐太宗李世民为楷模,勤政爱民,重用贤臣,从谏如流……
他首先大赦天下,释放了被父亲朱棣关押的建文皇帝旧臣;
同时平反冤狱,建文帝忠臣方孝孺的“诛十族”惨案、解缙冤案都得到平反;
被父亲朱棣冷落、关押的许多大臣重新得到重用,如原户部尚书夏元吉……
为政方面,他削汰冗官,重用以杨荣、杨士奇、杨溥(史称“三杨”)为代表的贤臣;
并废除苛政,让民众休养生息……这使得生产力迅速恢复。
他还勤俭务实,不折腾,取消了郑和预定的又一次下西洋,停派了为皇家采办黄金和珍珠的使团……
在短短的时间里,朱高炽办了许多大事、好事,得到了后世的高度认可。他的庙号被定为“仁宗”,挺准确。
但,他只做了10个月皇帝就去世了。
《明仁宗实录》、《明史》等,都只字不提他的死因。这在后世引发了极大争议,扑朔迷离。
有人说他是因雷击而死。
有人说他是因纵欲过度,死于“阴疾”,就是与性相关的病喽。
有人说他是猝死于与肥胖相关的疾病。
也有学者经过研究得出结论,朱高炽是被其长子朱瞻基弑父谋位害死的。
上面讲过,朱瞻基是个厉害角色,性格与其父相反,善骑射,热衷权力,工于计谋。他迫不及待地为自己早日登基筹谋,不顾亲情下狠手,这个可能性也是存在的。毕竟历史上这种事很多。
估计朱瞻基想,老爸,我救了你那么多次,下手害你一次,你也不会怪我吧?
这个说法没有任何真凭实据,有的话也早被朱瞻基毁了。但从史书里记载朱瞻基在事件之前的豪言壮语、透露出来的暗示,以及事发后他从南京到北京顺利登基的情况来看,他事先应该是有了重大安排。
无限权力的诱惑,以及权力运作的不透明,让一切皆有可能。
5、人间蒸发
朱高炽去世后,时年27岁、能文能武、有胆有识、又比较仁厚的朱瞻基,当上了明朝的第五任皇帝,即明宣宗。
想把国治好,就要首先解决前几任皇帝没解决好的问题,即“削藩”。
朱瞻基上位后,还没等自己动手削呢,他的二叔朱高煦先造反了。
朱高煦估计是想效法老爸朱棣当年夺建文皇帝江山的故事,趁新皇帝年轻、根基浅,先下手为强,抢了这个侄子的皇位。
他联系了三弟朱高燧和其他几个藩王共同起事,反的理由跟当年老爸朱棣一样,历史上的老套路——清君侧。
但朱瞻基可是跟着朱棣经常上战场的,手下也有名臣大将,不像当年的建文皇帝那么怂,要什么没什么。他一看二叔造反,就亲自率军平叛,御驾亲征,一下子就在气势上压倒了叛军。
朱高煦联系的几个藩王没人敢动了,并急忙销毁与朱高煦勾结的证据。
连向来大胆的朱高燧也没敢动。他在乖乖交出兵权后,朱瞻基没有为难这个三叔。
朱瞻基率军顺利包围了朱高煦。朱高煦走投无路,投降。他犯的是造反大罪,但宽厚的朱瞻基只把他关押了事。
可那天,朱瞻基去看望被关押的二叔。朱高煦肯定对自己的处境不满,伸脚将朱瞻基勾倒在地。朱瞻基固然宽厚,但遇到这种情况肯定恼怒异常。作为朱元璋、朱棣的子孙,他血液里的残暴基因被激发了出来,命人将朱高煦罩在一个300斤重的铜缸下,四周围以柴炭。铜缸都被烧化了,朱高煦人间蒸发……
6、静美时光
解决了藩王问题,朱瞻基治国就没障碍了,皇族间的生死权斗也暂时消停下来。
朱瞻基做得无非就是三条:
一,亲贤臣,远小人。他用的人主要是老爸帮他留下来的,包括杨士奇、杨荣、杨溥、夏原吉、蹇义、张辅、于谦、周忱等。
二,真心爱民,宽厚仁爱。
三,与民生息,让利于民,不折腾。
有了这三条,以我们民族的勤奋和智慧,经济很快就大发展了。
明宣宗朱瞻基37岁时去世,做了10年皇帝。加上他老爸明仁宗做的10个月皇帝,这父子俩共做了11年皇帝。
这11年,被称为“仁宣之治”,是明朝罕见的11年静美时光,也被后世认为是可与文景之治、贞观之治相提并论的岁月。
相关文章,点击阅读:
长按并识别以下二维码,关注“齐说经史集”: